张清和,1979年10月出生于湖北红安。现任山东大学教授、博导,兼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电波传播分会委员等。2008年研究生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05-2008年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完成博士论文,期间曾两次赴我国北极黄河站越冬科学考察;2008-2009年在英国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做博士后,2010年初出站回国后进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工作,2013年夏调入山东大学工作至今。曾获得山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曾获国际无线电联盟(URSI) “青年科学家奖”、全国极地科学优秀论文“特等奖”、子午工程年度“十大优秀科学与应用成果奖”、欧洲地球物理年会“杰出展板论文奖”等。
张清和主要从事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动力学过程及其空间天气效应研究。利用极区大范围科学观测数据,结合数值模拟,突破极区恶劣自然环境与动力学过程复杂等限制,在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其中包括:首次解决了近60年空间物理和等离子体物理中太阳风-磁层耦合的基石性难点科学问题——如何给出Dungey循环理论的完整观测证据及关键特征参数,成为了《Science》当期科学论文亮点;首次发现并命名了“太空台风”,而成为了《Nature Communications》特色科学论文,并被《Nature》选为了研究亮点,且受到了美国《国家地理》等国内外杂志和主流媒体广泛报道,也登上了维基百科等;提出了跨极盖极光弧的新形成机制、发现快速运动的等离子体云块是氧离子上行的重要源区等。为两部专著撰写章节2章,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在山东大学组建了电离层-磁层耦合研究与学科交叉团队,率队建立了山大威海地磁台和胶东半岛电离层监测网,并作为总体技术组成员参与国家重大基础科技设施子午工程II期项目,正积极建设子午工程II期威海空间环境综合监测站等,也正根据研究需求领导团队发展适用于微小卫星的电离层探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