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兵,1977年7月出生于河北。现任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0年本科毕业于东北电力学院(现为东北电力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2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至今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先后任研究实习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负责多个型号任务(主要包括小天体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嫦娥四号、中欧合作SMILE计划、电磁试验卫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中俄合作萤火一号、嫦娥一号/嫦娥二号、中欧合作双星计划等)的空间等离子体就位探测载荷、主持或参与多个该领域的预先研究项目。
张爱兵主要从事空间等离子体就位探测技术研究,突破了传感器和高压电源两方面关键技术,研发出一系列新型载荷,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多项空白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传统传感器技术方面,突破大视场、高动态范围和离子成分分辨关键技术,完成对国外同类载荷技术的赶超,载荷视场由360°×7°扩大到360°×90°、动态范围提高2个量级并实现了离子成分分辨。
新型传感器技术方面,完成了离子成像探测技术攻关,载荷时间分辨率由秒级提高到毫秒级;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实现了离子和中性粒子分时共享传感器技术,使载荷同时实现了高性能指标和轻小型化。
电子学关键核心部件-高压电源方面,突破大量程、高速度、高可靠关键技术,电源输出范围从5V~2500V扩大到0.2V~20000V、变化率从10kV/s提高到2000kV/s,大大提高了载荷探测能量范围和时间分辨率。
上述传感器和高压电源的相关技术,成功应用在嫦娥一号/嫦娥二号、风云气象卫星、电磁试验卫星、天问一号等任务的空间等离子体就位探测载荷并获得了高质量的探测数据,正应用在SMILE任务、空间站、小天体探测任务、嫦娥七号等型号的同类载荷上,高压电源技术还推广应用到了太极一号、嫦娥七号等其它类型载荷。
获“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称号、“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称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十佳科苑名匠”荣誉称号、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称号。在国内外刊物发表文章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