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岩

胡岩,1976年9月出生于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特任研究员。1999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2004年硕士毕业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2011年博士毕业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2005年在国家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做研究助理。2012年在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做博士后,2013-301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2016年9月,通过中科院“百人计划青年俊才C类”入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后获得以下荣誉:202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宗植青年教师奖”;2017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公共服务奖”;2008,维多利亚大学“Albert Hung Chao Hong Scholarship”;2007年,中国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07年,加拿大联邦政府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委员会(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NSERC),授予加拿大博士生奖学金 (Canada Graduate Scholarship D) (CGS D);1998年,北京高等学校优秀学生(索尼)奖学金;1997/1998年,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

胡岩主要从事俯冲带上地幔流变学和岩石圈动力学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以及解析解的办法,分析地震相关的岩石圈应力分布演化以及地壳形变模式和机制。主要学术成就包括:

  • 通过模拟2012年Mw8.6印度洋地震震后形变GPS观测数据,首次定量约束大洋上地幔顶部软流圈厚度和流变性质,该研究2016年以第一作者及唯一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正刊。
  • 申请人博士论文工作通过研究处于俯冲带地震周期形变不同阶段的三个俯冲带,首次提出控制俯冲带地震周期形变主要包括三个动力学过程,震后应力黏弹性松弛效应,断层面余滑效应和断层面闭锁效应。该研究2012年以第二作者发表在Nature review(申请人博士导师为第一及通讯作者)。
  • 如何区分震后余滑效应和应力黏弹性松弛效应对地表形变的贡献是研究难点。申请人开创性的利用断层面上2公里厚的软弱薄层模拟震后应力驱动的余滑效应。该方法先后成功应用在2011年Mw9.0日本地震(2016年JGR)和1964年Mw9.2阿拉斯加地震(2020年JGR)等震后形变研究。
  • 传统经典楔形体理论只能描述楔形体处于临界破裂状态下应力状态。申请人拓展了临界楔形体理论,通过应力函数解独立推导出理想弹塑性楔形体内部应力状态解析解。基于该解析解,申请人博士学习期间和导师共同提出了动态昆仑楔形体理论。新理论首次揭示了弧前地貌及形变特征是地震周期弧前岩石性质和断层面摩擦性质不均一性的综合反应。这些研究先后发表在Geology 1篇,JGR 4篇,GRL 1篇。

申请人在Nature发表学术论文3篇(其中唯一第一作者并且唯一通讯作者1篇, 共同作者Nature review 1篇),包括Nature Geoscience在内的其它Nature Index论文14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论文8篇),其他刊物论文5篇。